第637章 炮轰盾车_大明,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
笔趣阁 > 大明,盛世从太子监国开始 > 第637章 炮轰盾车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637章 炮轰盾车

  炮阵中,龙腾军炮兵不断发射炮弹,火炮声音震耳欲聋,浓烟密布。

  大颗大颗沉重的铁弹呼啸而出,飞向冒死冲来的正白旗汉军。

  各炮的炮手在拼命的打炮,发射后立时用打湿的棉布木棍清刷炮膛冷却,再继续装填炮弹。

  这时,忽听明军阵地又一声不同炮响,炮弹轰隆而来,李之源看着空飞来的黑点,吓了一哆嗦,急忙趴在马背上……

  “轰隆隆……”

  一声砸地的闷响,激起好大片泥土,第二颗开花弹终于炸响……

  汉军阵中瞬间血雨飞溅,十几个人飞起又落下,刚刚还是一个大活人,落下后直接变得七零八落的,内肚大肠都溅了一地……

  这突如其来的打击,飞溅的碎木片,瞬间洞穿几个汉军的身躯,将他们炸成碎肉,周围惨叫连连,还有十个人断胳膊断腿。

  周边没有被波及的汉军吓的半死,可片刻后,他们在李之源的指挥下,推着盾车又开始缓缓前进……

  李之源原本乃是大明游击将军,大凌河之战投降建奴,经过多场对明军的胜利,如今已经升为汉军正白旗固山额真。

  这些汉奸在大明一击即溃,几乎个个都是逃跑将军,但在建奴却个个勇猛无比。

  在明末清初的战场上,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,即战斗力孱弱的明军,一旦投降清军,战斗力就会迅速变强。

 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关宁铁骑,在东北大地上与八旗军反复拉锯。

  由于满洲八旗出色的野战能力,明军往往只能被动地蜷缩于坚城之后,依赖红衣大炮消耗敌饶有生力量。

  这样的情形很容易让让出明军战斗力不及清军的结论。

  然而奇怪的是,在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投降清军以后,明军战斗力却直线飙升。

  不仅将李自成追杀得穷途末路,而且径直打过江南,消灭了南明朝廷。

  前后鲜明的对比不禁让人产生疑问,为什么明军投降当了走狗之后,反而脱胎换骨了呢?

 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,我们首先要对明朝末期的军事力量做一个简单分析。

  在人数上,明军虽然远胜过建奴,但其构成却五花八门,自然在战斗力上也就良莠不齐。

  一般而言,明末作战能力最强的军队公认为吴三桂麾下的关宁铁骑,其次是孙传庭手下的秦兵和卢象升手下的雄兵。

  至于后期坚持反清复明的郑成功军队,则主要活跃于海上,其陆上实力不见得强到哪里。

  明军作战不及建奴主要表现在辽东战场上,当实力最为雄厚的关宁铁骑也占不到八旗兵一点便宜时,其余明军更加不值一提。

  在人们的臆想当中,大明应该是装备精良、粮饷充足的一方,而清军则应该是刚刚走出白山黑水,并且手持落后武器的野蛮之辈。

 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,建奴的装备、给养、后勤远非明朝可比,而且早期的建奴极其善于学习他人所长,这在他们的装备演进上表现得尤为突出。

  由于不擅野战,明军开始大规模地列装火器,起初这给建奴带来很大杀伤,甚至努尔哈赤本人,也在攻宁远城时遭明军炮击而重伤。

  不过很快建奴就掌握了火器的精髓,他们不仅在俘获的明军火铳和大炮中优中选优,而且高薪聘请葡萄牙人与荷兰人充当教官。

  如此一来,明清之间的火力对比逐渐拉平。后期并大有反转之势,明朝更加难以守住本就岌岌可危的防线。

  当吴三桂投降建奴以后,这支昔日被朝廷寄以厚望的力量,却转身充当起了八旗军的先锋。

  他们开始从北到南全面平定残存的明军,由于本就是大明帝国军事实力最强的部队,所以投降后的关宁铁骑在消灭起义军和南明朝廷时,几乎不费吹灰之力。

  到了后期满洲八旗军几乎很少出现在正面战场上,反而是投降后的明军与未投降的明军之间生死相搏。

  作战对手不同是决定战场表现不同的主要原因,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后勤、待遇等其他方面的因素。

  明末之时,朝廷日益腐败,各级官吏中饱私囊,边军将领克扣粮饷。

  即使是国家最为依仗的关宁军,拖欠半年饷银也是常有之事,其他明军更不在话下。

  在这种情况下,明朝上至将领下至士兵,很难拿出百分百的热情去卖命。

  而投降之后却是加官进爵、饷银充足,这批汉奸队残害起同胞来也就倍加拼命。

  针对手握权力的所有汉人官员,几乎都有家人或质子被建奴扣押。

  一旦投降或失利,家人就可能被杀被贬为奴隶,或被流放宁古塔。

  比如大名鼎鼎的吴应熊,在吴三桂起义后就被绞杀。

  为了家饶性命,无论是武官还是文官,不得不拼死卖命,最终只能拼死和起义军对战。

  这一招相当于连坐法,个人投降家裙霉,

  虽然明末明军纪律差,但绝大多数军队还能保持,不会抢掠太夸张。

  建奴就不同了,他们认为这是征服,所以攻下城池后,可以肆意烧杀抢掠,建奴每一个人都能发财,这在建奴政权前后一以贯之。

  这一点也在激励着普通兵,当时也没有什么民族国家的概念。

  所以投降的明军看到只要勇猛一些,就能发泄兽欲,发家致富,所以战斗力自然就飙升了。

  在明军之中,亲戚关系盘根错节,即便犯点错、战斗时稍微退却什么的,也没什么关系,领导是自己人,好话,至少不会轻易被砍头。

  但投降建奴之后,找了个“主子”,就一点也不好话了,打仗不向前冲,或犯一点错,都可能被拉出来做榜样砍头。

  因为投降的明军只是奴才,相反,如果满洲兵犯错,却很难被砍头,执行军纪。

  闲话一句,有人清军军纪严明,但后来满洲将军打了败仗,为何不见执行军纪?而只对汉军严格军纪!

  实际上,建奴军纪是严明一些,但还没到让投降明军脱胎换骨的地步,关键就在于明军找了个“主子”,自降身份做奴才了,所以不敢和清军耍横,只能按建奴的做,否则只有死路一条。

  在明末清初之际,明军自我催眠,主动认为清军不可战胜,就如同清末满洲统治者认为不可战胜西方人一样。

  在这种催眠下,投降汉军每次打仗都比较勇猛,将明军搞的精疲力尽。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bqgvv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bqgvv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